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的驻留体验独一无二!| 来自2017年中国驻留艺术家的声音


▲ 传送门:2019年艺术家驻留项目申请崭新启动!


上周发布驻留启动公告以来,我们收到了不少咨询,感谢大家的热情关注!

虽然截止到明年3月1日,相信有些早鸟们已经摩拳擦掌,开始准备申请了吧?

在申请过程中有任何技术问题,都欢迎给我们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邮件至cfu@prohelvetia.ch询问。

关于我们驻留项目的独家专题,包含2018年驻留艺术家介绍,请期待媒体合作伙伴《艺术界》(LEAP)的深度报道。


每个从瑞士回来的艺术家,都会向我们提交一份反馈。

他们说得最多的词,有这些:

难忘、快乐、创造、合作

▲ 传送门:2014至2016年中国驻留艺术家感言


今年前往瑞士的三位艺术家已经完成了他们的旅途。

对于各自的驻留经历,他们究竟会如何评价呢?



曹澍


驻留时间:2017年10月3日至12月29日

驻留地点:巴塞尔
合作机构:Atelier Mondial

 

▲ 曹澍,《公园一角的西西弗斯》,电脑动画装置、双屏影像,2017,艺术家驻留项目,巴塞尔展览现场

▲ 曹澍,《公园一角》,四屏幕电脑动画装置,2017,艺术家驻留项目,巴塞尔展览现场


问:对于这次驻留的感言?

 

答:有很多难忘的经历。和当地学院一起的狂欢派对,一个人雪山漫步,在篝火前聊艺术等等。最难忘的还是在小镇施皮茨。那时候是圣诞前几天,早上一个人都没有,我就这样在雪山下的湖边坐了一上午,记忆里觉得是另一个世界发生的事。耳边只有水声和远处传来的水鸟叫,对时间和声音都有种难以表达的体会。这次大多数时间都用在做作品上了,希望下一位来的艺术家能多点时间走走看看。


▲ 曹澍,《一段对话》,2017,艺术家驻留项目,巴塞尔展览现场

 

问:这次驻地成果以何种方式呈现?

 

答:驻留作品在巴塞尔有一个群展和一个开放工作室展,和记忆、技术、时间、幻觉相关,都是用CG技术结合装置的作品,主题和工作方式也非常适合瑞士这样一个安静的地方,而且长时间置身一个非母语的环境随时感觉在做梦和现实之间交替。关于展览也和当地艺术家、策展人们交流了很多。临近驻留结束前,在当地灵感激发下还有一个后续作品计划,关于记忆的综合体验,希望回去之后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完成。


▲ 曹澍在瑞士,拍摄 / 黎薇


艺术家介绍


主要工作生活于杭州,进行新媒体艺术创作,2012年至今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曹澍的作品以动画和装置作为基本媒介,以长期的艺术计划作为基本创作线索。曾举办“无名”曹澍个展、“新日暮里”曹澍个展,作品获首届世界短片电影周新叙事奖、北京国际短片联展杰出艺术成就奖,并参加过克拉蒙费朗国际短片节、昂西国际动画节、渥太华国际动画节、广岛国际动画节、维也纳独立影像节、荷兰国际动画节、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汉诺威国际短片节、中国影像档案展等展览。曹澍的作品曾于法国图卢兹现代艺术博物馆、西班牙拉科鲁尼亚美术馆、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澳门艺术博物馆、北京UCCA当代艺术中心、浙江美术馆、上海民生美术馆等地展出,并被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荷兰、以色列、中国等地的美术馆和个人收藏。

 

在巴塞尔驻留期间,曹澍尝试了一系列以梦境记录、记忆和日常闪回为工作方法的语言探索,完成了《公园一角的西西弗斯》等CG艺术装置作品。若说展览是一篇小说,那么组成视频的每个GIF就像句子,拼凑成了记忆拼图。他于11月28日-12月17日在驻留地进行了作品展示。

 


黎薇


驻留时间:2017年8月25日至11月21日

驻留地点:温特图尔
合作机构:Villa Sträuli


▲ 黎薇在山上动物收容所拍到的老马

 

问:对于这次驻留的感言?


答:我想谈谈瑞士人,毕竟关于一个地方的气质主要是人的气质。瑞士人比较轴,内敛,不过分热情(尤其是德语区),但是他们严谨又不像德国人那么无趣。瑞士的建筑师和设计师都对艺术非常感兴趣并且深度参与。我这次的展览,来了很多建筑师和设计师。他们都并不固守狭隘的圈子文化,充满好奇心,这是我非常重视的特质。他们还介绍了很多建筑师的作品给我,我坐着火车去和那些建筑一一会面的时候,是我最惊喜的时候。瑞士的文化比较多元丰满,就连最传统的美术馆,也对充满实验性的艺术感兴趣……瑞士的风景很实在,质朴,没有过分修饰,但是他们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做的非常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让人类意图过分参与,这样就会比较原貌呈现,反而更深得我心。我个人认为最有价值的一件事,是我在温特图尔这个城市的山上,发现了一家老年动物收容所。一对老夫妻和他们的两个儿子一起照顾着三匹老马,三十多只老鸡,四只老羊,我很震撼。我这次展览中的一个方案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 黎薇,《道听途说》,2017,艺术家驻留项目,温特图尔展览现场

▲ 黎薇,《泉》,2017,艺术家驻留项目,温特图尔展览现场


问:这次驻地成果以何种方式呈现?


答:在瑞士的朋友可以到温特图尔的Villa Sträuli去观看两个影像作品,这两件作品我也会继续完善之后再次寻找合适的方式展出它们,其中的一件名叫《道听途说》(“Hearsay”)的影像其实已经包含了我对瑞士这个地方的认知,包括图像化的认知和内在结构认知,这个方案里已经包括了人类和自身以及自然,自然生物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 黎薇亲密接触瑞士的小动物


艺术家介绍


黎薇现生活与工作于北京。他在2007年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学士学位。黎薇的雕塑作品多采用超现实的手法呈现,揭示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他作品中客观而冷静的主题表达了他对人性以及人性之冷漠的怀疑和思考。

 

黎薇,1981年出生于中国北京。2007年毕业于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黎薇的个展包括“地窖与阁楼”,凯尚画廊,纽约(2017);“没有人在乎”,红砖美术馆,北京,中国(2015);“平安”,马蕊乐画廊,米兰,意大利(2014);“英雄”,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2011)。黎薇参与的群展包括“新声音:一段DSLCOLLECTION的冒险”,凯尚画廊,纽约,美国。“China 8”,米尔海姆美术馆,米尔海姆,德国(2015);“不在图像中行动”,佩斯北京,北京,中国(2014);“Commune”,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悉尼,澳大利亚(2014);“曼城三年展——天下无事”,曼彻斯特大教堂,曼城,英国(2014);“HUGO BOSS 亚洲艺术大奖”,外滩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3); “纵横阡陌——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作品馆藏展”,龙美术馆,上海,中国(2013);“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广东美术馆,中国广州(2012);“宝马发现展”,民生美术馆,中国上海(2011)。

 

在温特图尔驻留的最后,黎薇开放工作室并展出在瑞士创作的2个影像作品。通过这次展出,当地观众得以领略黎薇3个月驻留的成果,而中国的观众则可以期待在国内展览上看到全貌。《道听途说》讲述了他幼时听亲戚讲的有关瑞士的故事。然而故事更多地涉及语言的局限性,与瑞士这个国家的关系反而不大。《泉》拍摄了瑞士大街小巷中隐藏的喷水池。它们脉相连,有如城市的血管。

 


赵川


驻留时间:2017年7月17日至10月12日

驻留地点:苏黎世
合作机构:Rote Fabrik


▲  赵川,“重构社会性空间:草台班与其剧场实践”演讲与放映活动的海报,2017,艺术家驻留项目,苏黎世


问:对于这次驻留的感言?(译自英文)


答:过去的12年中,我寸步不离地经营着“草台班” 戏剧团队,即使走开也不曾超过一个月。瑞士文化基金会支持的在苏黎世的三个月驻留,对我来说既特殊又受益良多。我暂时远离了纷繁的工作事务,以崭新的视角观照了自己的艺术旅途与过往的作品。这段驻留对我来说是段美好的时光,除了协作制作了一部戏,计划出一部写驻留经历的书,我还不断进行着日常的观察、与瑞士艺术家跟制作人们交流、阅读、旅行、思考、写作。这些经历促使我发掘了对社会化思考与艺术表现的新方向,为《逼问剧场》系列接下来的作品找到了新的想法。


▲  赵川协作制作的表演《关于丁玉磊》,2017,艺术家项目,苏黎世艺术节(Theater Spektakel)现场。苏黎世艺术节是欧洲最重要的当代表演艺术盛事之一。本剧由武佳音、徐杰策划,瑞士杂技导演Ueli Hirzel共同筹划,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支持,于2017年2月份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首演,是“上双51人”的子项目,点击查看回顾后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525ycvaod&width=500&height=375&auto=0
▲  赵川接受瑞士文化基金会的2分钟采访


问:这次驻地成果以何种方式呈现?(译自英文)


答:赵川于9月份开放工作室,与当地文化艺术爱好者交流。在驻留期间,他撰文并参与制作的表演《关于丁玉磊》在苏黎世艺术节演出。回国后,他计划于2018年初出版一部书,并翻译成德语,记述在苏黎世驻留时的见闻,与瑞士戏剧导演、表演者、艺术节总监、策展人等交流的心得,以及对文化环境的观察和看法,与他在“草台班”的工作进行对比。


 ▲  赵川与瑞士友人们在驻留地野餐


艺术家介绍


赵川是位作家、艺术批评家和剧场编导。他是民间戏剧团队“草台班”的创始人及主持者,多年来不拘一格地利用各种场地举办非盈利的演出,积累出自己独特的剧场观念和美学。他激励普通人进入剧场创作和演剧,在最基本的形态里,使用身体、文本、纪录影像等,别开生面地激发出强大的思想交流场域。他参与创作和导演的戏剧作品已在国内许多城市、港澳台地区、亚洲和欧美演出。他曾获2001年《联合文学》小说奖等多项文学奖项,已出版随笔、小说、当代艺术史论等书籍十数种,包括获去年AAC推荐奖的《激进艺术小史》、与瑞士学者Joerg Huber合编的两本关于当代艺术、视觉文化和戏剧的美学论著,已由欧洲transcript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赵川还曾受邀参加许多国际文学、艺术和戏剧节活动,及在北京大学、剑桥大学、柏林艺术大学、中国美院、纽约大学、苏黎世艺术大学等院校访学、授课。


▲  赵川,吴梦与疯子XX合作,《在草台上》表演现场。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推动,赵川策划的“他者的舞台:关于不同剧场/不同世界的对话”项目,2016,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现场。点击查看“他者的舞台”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